1943年,在陕北的毛主席等党同志,因工作需要,把办公地点转换到了离延安城十五华里的枣园村。
枣园是个小村庄,坐落在向阳的山坡上,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。这里的环境十分的幽僻,便于领导同志们静心思考问题,是个很不错的办公地点。
毛主席把自己的办公室安顿好后,就走出窑洞,四下张望了一下,然后来到就近的一处窑洞,敲了敲门,但里面没有什么反应。
随之,毛主席就轻轻地推开了窑洞的门,走了进去。结果发现,里面空空如也——人员、物品均无。接着,他又来到另一处相邻的窑洞,也是如此。
这时,毛主席面对着人去窑空的窑洞,皱起了眉头,感觉到其中有问题,就问跟随在身边的工作人员:这是怎么回事?这里居住的老乡们到哪里去了?
战争年代,毛主席一直有个习惯。那就是,每当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后,他总是要及时地拜访一下自己的邻居们。可是,这次他没能如愿。
工作人员见毛主席有些不高兴,就赶紧向他解释说:为了能让您有个好的工作环境,也为了确保您的人身安全,您居住、办公的窑洞周边的几户人家,被保卫部门动员着迁到别处去住了。
得知了事情的原委的毛主席,立即让人找来办理此事的同志,很是生气地问道:你们怎能如此对待我们的老百姓?
接着,毛主席异常严肃地指出:哪有人怕老百姓的道理?没有老百姓,我们将衣食无着;没有老百姓,我们就不能获取胜利!我们的一切,都离不开老百姓!
随之,毛主席命令保卫部门赶快把乡亲们请回来。虽然保卫部门的同志们从实际出发,本着安全为上的原则,恪尽职守,但这样的做法,是毛主席所绝对不能允许的。
在工作过程中,毛主席经常教育领导干部、全体党员同志,无论何时,都要人民群众放在心上,一定秉持群众观念,千万不能脱离群众。否则,我们的事业将无法保障。毛主席自己,更是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。
1949年末至1950年初,毛主席访问了苏联。期间,两国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及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、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》、《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》,访问活动取得巨大成功。
访问结束回国,途经东北,来到吉林省的政府驻地时,毛主席在东北局、吉林省和长春市的领导的陪同下,考察了长春的发展建设情况。
过程中,毛主席发现长春的市区到处空荡荡的,大街小巷不见一个人影。这时,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头的毛主席,就郑重地问一位陪同的领导同志:街面上怎么一个人也看不到啊?
这位领导同志见毛主席产生了疑惑,立即解释道:主席,这个时间段,人们都正在家中用中午饭。毛主席一听,不由得微微一笑,随之风趣地“夸赞”道:“老百姓行动这么一致,比军队还整齐。”
建国初期,社会治安问题确实复杂了些。但不管出发点如何,原因有多少,毛主席是历来不赞成这么做的。
当长春市的领导不得不说明情况后,毛主席严肃地批评道:你们如此兴师动众地搞,限制老百姓的自由,是不对头的!这样做太脱离群众了!
随之,令解除了,老百姓又自由了。是啊,新中国是靠着伟大的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。但如此的行动,算怎么回事?
当毛主席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,根据苏联政府的安排,参观莫斯科的地铁时,他为能见到如此宏大、壮观的交通运输工程而感到振奋。
每个车站都有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、花岗石、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出的多种浮雕、壁画等;照明的灯具也十分别致,可谓富丽堂皇,堪称“地下宫殿”。
于是,毛主席便立即让随行翻译师哲同志去问问是怎么回事。师哲问明情况后,对毛主席说:为了您和代表团的安全,苏方搞了。
毛主席听后,当即不高兴地说: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?为了我们一行人搞,这会影响很多人工作、旅行、上下班,实在不妥。算了,我不参观了。